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问题出现。若是在圣彼得堡,卡巴耶娃会猜测对方是否在追求自己。可在这潮热的曼德勒,他只是个勤奋好学而已。
在年轻人的笔记本上没有情诗和散文,没有华丽辞藻和优美格言,倒是记了些炼钢炼铁,养猪种菜,历史地理的内容。
未亡人对这些没兴趣,倒是愿意跟这年轻人聊聊普希金和屠格涅夫。可她的美貌和成熟抵不过知识的魅力。莫名......挺失落的。
年轻人引用了书本上抄来的一段话,“中国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政治和战争,因此我应该学习自然和社会科学。至于艺术之类的,也许我的孩子有机会学习。”
此刻,卡巴耶娃才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是什么荒蛮土著,丛林野人,而是很特别的群体。其智慧一点也不比自己差。
曼德勒的隔离营有四五百名来自欧洲的人员,管理员也上百人。
他们除了每日照顾隔离人员的吃喝拉撒,但凡有空就组织起来学习,时刻忙碌,彼此督促,生活充实,不愿浪费一丝一毫时间。
“现在机会很多,只要努力读书实践,总能出人头地。”
“报纸上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国家有很多地方等着我们去建设。”
“昆明去年新建七所中专,两所大专。今年录取名额将多一倍。只要通过七月份的全省统考,我就能去进修。”
“广播里总是说,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现在历史给了我们机会,就要抓住。”
积极而进取的言语颇能打动人心,卡巴耶娃忽而觉着陌生的中国年轻人散发自信的魅力。对方总是很乐观,对未来充满希冀和向往。
相比之下,想要复仇的卡巴耶娃带着寻死的灰暗心理。她本以为见到中国人会满腔怒火和恨意,可实际上她提不起多少力气。
大概是亚热带的潮热天气叫人懒洋洋的,叫人忘记来中国的任务。面对求知好学的中国年轻人,卡巴耶娃很难端起高高在上的俯视架子,缺乏心理优势。
隔离区附近有工厂,还有军营。每日除了炼铁厂单调乏味的机械声,就是军营的号声和呼喊有些看头。
缅甸很穷,生活条件恶劣。英国势力撤离后,留下的缅族势力孱弱无能,很轻易就被潮水般涌入中国移民占领基层。
这种占领绝不是平静的民族融合,反而带着浓烈的血腥味。背后制定政策的周青峰根本不相信不同民族和种族间有绝对的平等。
从‘后世’美国种族矛盾,南斯拉夫解体,中东乱局,哪怕中国自己的经验,所有实例都证明——主体主民族若是失去绝对优势就等着国家分裂吧。
为了子孙后代少些麻烦,‘圣光’自然要强势推行同化政策。
在卡巴耶娃看来,军营中二十四小时热热闹闹。
来自缅甸不同地区和族群的青壮人口被塞进来接受熔炉般的军训。他们将被抹去原有的身份识别观念,统一接受中华文明圈公民的新身份。
这其中不仅仅有男兵,还有数量不少的女兵——提升女性地位可以有效拆解保守的旧有社会体系,因为男人没办法自己生孩子。
英雄的孩子需要有英雄的母亲,工业化需要男女平等。
当年轻女性被征召起来受训,东南亚的顽固势力开始还毫不在意,但用不了多久就惊恐发现社会变化的速度超乎想象。
不加入到中国主导的体系中,年轻人连老婆都找不到。这对强调传宗接代的地方豪强而言是毁灭性打击。
卡巴耶娃的亡夫是沙俄军官,自然少不了观察军营里的中国军人。她很惊讶的发现中国的军官没什么架子,丝毫不介意跟士兵一起摸爬滚打。
没有特供伙食的军官餐厅,没有开舞会沙龙的将校俱乐部,没有不可逾越的上下尊卑,能看到连排军官端着餐盘跟士兵一起蹲在训练场的土坎边谈笑吃喝。
看着很是土气,但实战中......
隔离营里有英国人,传回欧洲的战报也显示大英的澳新军团就在这支土里土气的军队手里连吃败仗。少不了有人对中国军队评头论足。
“知道吗?澳新军团在曼德勒跟中国训练的缅甸军队交过手。”
“你说的是汉密尔顿中将指挥的澳新第一军吧,他们打的很顽强。”
“算了吧,那就是一场灾难。澳新军团被招募后缺乏训练,又不适应亚热带雨林的气候,对地理环境一无所知,缺乏军事情报,三个月损失两万兵力,不得不退回仰光。”
“我之前很不理解大英为什么放弃东南亚,可来了这里后不得不承认,这鬼地方适合旅游,但不适合作战。”
卡巴耶娃没参与男人们的争论,但来中国前看过部分英媒的报道。有说澳新军团英勇顽强,也有说整个东南亚的战斗完全是灾难。也许两种观点都正确。
就伊洛瓦底江两岸的地理环境来看,这里常年植被茂密,温热多雨,压根不适合大规模部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