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使用百v度A*PP或者U*C/Q.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或者安-全模式(今日*头条须关闭安-全模式)
因此,十月末近十天里,南北两个集群保持弹性、有压力的进攻,希望能以此调动敌人,为决战添加胜算。
33师和东枝司令部都铁了心死守,33师只调一个营加强西山口防守,始终没有大规模增兵海楠。东枝司令部也只是增调2个轻步营加强和榜-莱林的盘山公路的布防力量。
33师很自信,认为只要守住南桑和海楠,九旅久攻不下就会力竭溃散。既然老鼠不出洞,那人民军只好亲自撬门了。
1981年1月1日早晨6点,天气晴,盆地薄雾,蓄势待发的炮群奏起火红乐章,向预设目标阵地发出了怒吼,炙热的火光和漫天的火流星点燃了大地,驱散了山雾。
炮火覆盖一小时后,炮群转入定点打击,在107毫米火箭炮和105毫米榴弹炮的掩护下,九旅一营(第一联合作战营)正面突破敌人两道防线,杀进南桑机场。
南桑机场建于二战,是日机的一个航空中转基地,到了军政府时代,机场维护不当,大段跑道损坏,现如今只能停靠螺旋桨飞机。腊戌会战后,缅军螺旋桨飞机损失严重,连五大主力机场都填不满,更不会有飞机停驻南桑。
南桑机场有跑道而无飞机,对人民军威胁不大,但它的位置却非常关键。掸邦高原小机场的选址大都类似,那就是临近城镇,且处于高台之上,占有天然的地利。
上午10点,一营顺利夺取机场,随后3个步兵营在炮群掩护下,顺着突破口杀入南桑城防圈。
33师精心铸造的防线很精妙,外围两道防线以壕堑、地堡为主,充分利用丘陵、水田、溪流等地理条件。
外圈之内自然是内圈,内圈依靠南桑镇周边的山头、寺庙、机场构筑了一个个碉堡、机枪巢,以及密集的交通壕、战壕。内圈之内还有两道核心防线,33师将小镇挖得支离破碎,每个坚固的房屋都被打造成堡垒。
无人机从空中俯瞰,南桑镇被改造了一个蜘蛛网,33师恨不得挖空所有小山头。
南桑防线貌似固若金汤,但缅军忽略了两个致命点,防区地域面积与人民军火力强度。
南桑盆地是一个山地小盆地,南北长不过四十多公里,东西宽不到20公里。南桑镇面积更小,南北宽约4公里,东西长约公里。作为公路小镇,镇内建筑沿路建设,城建厚度不大,不具备城市巷战的条件。
南桑镇建筑面积很小,33师打造的防区面积就大不了,防线外圈东西直径约10公里,内圈更小,直径不到6公里。
如此小的防区,根本就在人民军远程炮群的火力覆盖下。3门БМ-21式冰雹火箭炮火力纵深达到16公里,阵地设在东山口上,就足以覆盖大半个战场。
首轮炮击,冰雹火箭炮将机场周边敌人阵地烧成火狱,而后抵近前线的12门107火箭炮群接替火力,死死的压制住机场周边企图冒头的缅军。
夺取机场的同时,南线指挥部下达总攻命令,四路齐攻南桑,每个方向都由2个步兵营主攻,一个迫击炮营和一个远程重炮连提供火力支持。
炮兵火力上,33师重火力只有一个迫击炮营和一支新装备6门105毫米榴弹炮的师属炮兵。
火炮数量上,33师全师约72门迫击炮、12门火箭炮、6门榴门弹炮和不到十门75毫米山炮,以及一批老式无后坐力炮。
人民军火炮总数258门,其中超过100毫米口径的火炮(含火箭炮、100毫米防空炮)就高达90门。火力密度完全是缅军的5倍。
无后坐力炮、火箭筒、枪榴弹等近距离火力上,人民军装备到班,33师装备到排甚至是步兵连。近程火力对比上,人民军完全碾压。
在强大数倍的火力面前,南桑缅军土木工事、坑道工事不堪一击,首轮炮火就摧毁33师的绝大多数地面阵地。
围歼战开启后,33师初时较为镇定,按照原定计划出藏兵洞,增强各道防线的兵力。
炮火覆盖一开始,缅军制胜利器的F-5战斗机就从东枝机场起飞,火速增援南桑战场。
盆地北面一东一西的两个高岗上,两个萨姆-6导弹营竖起导弹,引弓待发。
披着草帽的雷达兵紧紧的盯着警戒雷达屏幕,光点出现的瞬间,他高呼:“发现目标,东南方向...”
“不急,再等等!”
“目标越过山陵,制导雷达锁定目标。”
“分发目标,一营打前头的一号目标;二营延后60秒开机,打后边的2号目标。”
“发射!”
三枚导弹依次点火,闪电般杀向刚进入盆地,降低高度,正在目视搜索轰炸目标的两架F-5E战斗机。
飞行速度高达2马赫的导弹转瞬间击中了一号目标,战机凌空爆炸,被点燃的航空炸弹在天空爆炸,如雷的爆炸声瞬时盖住了地面的枪炮声。
另一架战机刚要机动,另外三枚导弹奔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