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听到总督夫人的话众女贵族或贵妇们都欢呼了起来。“但是我也说不准妹妹妹妹给鲍女士和许女士联系后她们会不会来我就不知道了。”总督夫人道。
“总督夫人,也许鲍女士和许女士也许会过来呢!”
“是啊,是啊!”
“真羡慕亚速尔的人,听说亚速尔有很多的贵族、贵妇们见过鲍女士、许女士和上官女士。”
“听说尼德兰低地佬那边也有人和鲍女士、许女士还有上官女士见过面。”一名女贵族道。
“真的?”
那名女贵族点了点头,“是真的。我听我在亚速尔的亲戚说东洲国的王部长他们去荷兰的时候,那时许女士带队去西班牙了。听说在荷兰就有很多人听了鲍女士和上官女士的话,许多贵族购买了鲍女士、上官女士带的化妆品。”
“听说那次带的都是东洲国上好的化妆品。”
“是啊,听说有一套化妆品被法国的王后花了大价钱买了一套。”
“可是我记得王部长他们没有去过法国啊,那法国王后是怎么买到的?”
“肯定是商人卖的。而且商人肯定赚了。”
“没错,很多西班牙商人也赚到钱了。”
“听说西班牙的首相夫人也有一套昂贵的化妆品,听说叫什么香奈儿,是东洲国最好的化妆品。”
“嗯,听说这个很少用。而且有商人和贵族愿意出很高的价格来购买。”
“西班牙首相夫人的香奈儿好像是王部长送给首相夫人的。我记得没有错的话我们的公爵夫人的香奈儿化妆品也是东洲人送的。”
一个贵妇小声的说道:“如果我也能够获得东洲国送的礼物就好了。”
她的朋友拍了拍她的肩膀小声道:“你在想什么呢?连我们里约热内卢总督夫人都还没有被东洲国送礼物,你就想有?”
“我就是随便说说了.所以说那些大贵族比我们好多了。”
“我从我在荷兰那边的亲戚听说,鲍女士和上官女士在荷兰搞了好几场美容沙龙。”
“沙龙,我记得这是法国人率先搞出来的吧?”
“没错。”
“这个美容沙龙主要是搞什么的?”
“据我亲戚说鲍女士和上官女士在那边教如何使用化妆品,怎么保养自己。听说参加过美容沙龙的人,化妆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而且据说现在他们每一周都会举办美食沙龙。”
“真的羡慕她们。”
……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什么是沙龙了。
“沙龙”一词最早源于意大利语单词"Salotto",是法语Salon一字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
从17世纪开始,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在那图书不普及,各种宣传工具也不发达的年代,具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个展现自己扩大影响的极好舞台。沙龙的进出者,多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其中一些文人学士往往在沙龙里朗诵自己的新作。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地在沙龙里传播信息,制造舆论,从高谈阔论中吸取富于智慧的语言,洞察人们的良知。
第一个举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由于集中了当时法国的许多名流、学者,成为当时巴黎,乃至整个法国最有名的沙龙。她出身贵族,因厌倦烦琐粗鄙的宫廷交际,但又不愿意远离社交,于是在家中举办聚会。她的沙龙从1610年起开始接待宾客,很快就声名鹊起。在她的沙龙里,成员彬彬有礼,使用矫揉造作却又不失典雅优美的语言,话题无所不包,学术、政治、时尚,甚至是流言蜚语。此后,这类沙龙通常由出身贵族的女性主持,她们才貌双全,机智优雅,被称为 “女才子”。
18世纪后,沙龙的性质有所变化,谈论的话题更为广泛,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因而那时的沙龙往往成为革命的温床。随后不久,由沙龙派生出来了只讨论政治问题的俱乐部。法国大革命期间,沙龙活动被禁止,之后尽管有所复苏,但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后逐渐演变为“展览”之意,最早的美展则是由路易十四于1667年举办的。
尽管法国大革命对沙龙有很大的影响,但沙龙仍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19世纪是它的鼎盛时期。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也曾有过一个著名沙龙,女主人就是今天人们还经常提起的林徽因,可见这种社交方式很早就传到了中国。
正宗的“沙龙”有如下特点:1、定期举行;2、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3、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通常都是名流;4、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话题很广泛,很雅致,自由谈论,各抒己见;5、一